小雪日戏题绝句
张登
甲子徒推小雪天,
刺梧犹绿槿花然。
融和长养无时歇,
却是炎洲雨露偏。
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。”
北京时间11月22日,太阳到达黄经240°,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小雪”到来。
进入该节气,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,气温下降,逐渐降到0℃以下,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,虽开始降雪,但雪量不大,故称小雪。
“小雪雪满天,来年必丰年。”
初雪纷飞,有梅花未冻意先香的美景,也有瑞雪兆丰年的吉祥。“小雪气寒而将雪矣,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”,初雪雪量虽小,但阳气潜藏,阴气渐盛,意味着一年已转入严寒的冬天,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。
小雪三候:
一候,虹藏不见
阴阳交才有虹,此时阴盛阳伏,雨水都凝成阴雪了,虹藏而不见。
二候,天气上升地气下降
天地各正其位,不交不通。
三候,闭塞而成冬
冬为藏,为终。
习俗
腌腊肉
民间有:“冬腊风腌,蓄以御冬”的习俗。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,天气变得干燥,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,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、腊肉,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,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。
晒鱼干
小雪时节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、储存乾粮。
台湾俗谚“十月豆,肥到不见头”,指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肥硕的“豆仔鱼”,此外乌鱼群也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,另外还有旗鱼、沙鱼等。
吃糍粑
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,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。古时,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,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,固有有俗语“十月朝,糍粑禄禄烧”。如今在南方许多地方,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。
吃刨汤
在小雪吃“刨汤”,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。在小雪前后,土家人民会进行一年一度的“杀年猪,迎新年”民俗活动,给寒冬增添热烈的气氛。而其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,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便称为“刨汤”。
养生
滋阴养肾
小雪节气饮食对正常人来说,应当遵循“秋冬养阴,无扰乎阳”的原则,可适当进补平衡营养,最宜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。这个季节宜吃的温补食品有羊肉、牛肉、鸡肉等;宜吃的益肾食品有腰果、芡实、山药、栗子、白果、核桃等。
但进食过多高热量的补品,会导致胃、肺火盛,表现为上呼吸道、扁桃腺、口腔黏膜炎症或便秘、痔疮等。所以饮食要合理,注意荤素搭配,多食白萝卜、梨等当季蔬菜水果;同时加强体育锻炼,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,对胃肠系统做好保护工作。
调节气血
入冬后,气血虚弱者需要多加注意。
所谓气虚,即气不够用,动则气喘、体倦、懒言、常自汗出、面色眺白、舌淡白、脉虚弱无力。气虚之人宜选用人参进补,老年人可用人参煎汤以益气固脱;常人可将人参切片泡饮,能防御疾病,增强肌体抗病能力。
所谓血虚,即是营养人体的物质不足,不能发挥濡养人体的作用,表现为不耐劳作、面色无华、苍白、且易健忘、失眠、舌淡、脉细。血虚体质者可选龙眼肉进补,有补血安神,健脑益智,补养心脾的功效。
冷热平衡
小雪节气后要注意衣服的酌情增减,随增随减。在温暖的室内不要捂得太严,以舒适不出汗为好;而到温度较低的地方要及时添加衣服,避免一冷一热。同时要注意脚部保暖,经常用温热水泡脚、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,以促进血液循环。
此外,可多吃一些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,例如丹参、山楂、黑木耳、西红柿、芹菜、红心萝卜等。平时多饮水可促进新陈代谢,防治机体干燥和内热;每天早晨空腹喝一杯温开水,还能降低血液黏度,预防心脑血管疾病。